六尺巷,清朝典故中的谦让和谐之美

桐城 更新于:2025-06-01 02:35
  • 梦在大洋彼岸545
    尺巷”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体现了谦让、和睦、包容的传统美德。

    故事背景

    时间:清朝康熙年间(约公元17世纪末)。

    地点:安徽省桐城县(今桐城市)。

    人物:

    张英:朝廷重臣,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张英的家人:在桐城老宅与邻居因宅基地发生争执。

    邻居:一说为当地望族吴氏(吴家亦有人在朝为官),一说为普通百姓。


    事件经过

    1. 宅基地纠纷

    张英的家人翻修老宅时,因宅基边界与邻居发生争执。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张家认为邻居侵占了自己的土地,邻居则坚持宅基地归属己方。地方官因涉及当朝高官家族,不敢轻易决断。

    2. 修书求助

    张家人写信给在京为官的张英,希望他凭权势施压,迫使邻居退让。

    3. 张英的回信

    张英收到家书后,并未以权压人,而是提笔回诗一首: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诗中以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却难逃消亡为例,劝导家人不必计较眼前得失,主动退让化解矛盾。

    4. 双方礼让,成"六尺巷"

    张家人读信后深感惭愧,主动将围墙退后三尺。邻居见状亦受感动,随即也让出三尺。两家之间遂形成一条宽六尺(约2米)的巷道,可供行人通过。
    这条巷子从此被称为“六尺巷”

    文化意义
    1. 谦和礼让的典范
    张英身居高位却以德服人,不以权势欺压邻里,展现了“以和为贵”的胸襟。
    2. 化解矛盾的智慧
    双方各退一步,化干戈为玉帛,成为解决民间纠纷的经典范例。
    3. 家风的传承
    张英之子张廷玉后来亦成为乾隆朝名臣,其家族“谦退不争”的家风被后世称颂。


    历史遗迹
    安徽桐城至今保留着“六尺巷”原址,巷口立有牌坊,刻有张英的诗句。
    巷旁建有纪念馆,弘扬“礼让和谐”的精神。
    2016年央视春晚曾以小品《六尺巷》演绎此典,引发广泛共鸣。


    核心启示
    “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这一典故超越时代,成为中华民族“和合文化”的象征,提醒人们在面对冲突时:
    心胸开阔,方能化解纷争;
    以德服人,远胜以权压人;
    互谅互让,才是长久之道。

    如今,“六尺巷”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一种处世哲学的鲜活载体,被广泛用于倡导社会和谐与道德教育。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