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脉传承者,郑小良与方苞“义法”文风的薪火相传

桐城 更新于:2025-06-18 03:37
  • 巧克力棉花
    桐城文脉
    郑小良
    桐城派之兴,始于方苞。方苞其人,骨相清奇,双目炯炯,似能洞穿纸背。他提"义法"二字,如农夫执耒,深耕文田。义者,程朱之理;法者,韩欧之式。此说一出,天下文人翕然从之,如蚁附膻。然方苞之文,虽谨严有度,却未免如老学究讲经,正襟危坐,令人股栗。

    刘大櫆继起,面目便大不同。此人身材短小,而声若洪钟,每论文至酣处,须发皆张。他于方苞规矩中添些灵动,讲神气、音节、字句之妙。譬如厨子做菜,方苞只论火候生熟,刘大櫆却要兼及色香滋味。其门下姚鼐、王灼辈,各得一体,如分枝散叶。

    姚鼐生得白皙清瘦,举止温雅,最是善教。他将"义理"、"考证"、"辞章"三事和为一炉,文章便如三股丝线捻成的绳,结实又好看。姚氏门下英才济济,有孔广森骈文绮丽,方东树议论风发,管同力矫枯弱,梅曾亮独得神髓。此数子者,或如牡丹富丽,或如寒梅清峭,皆从姚门一脉中化出。

    而王灼一支,尤有奇变。他在歙县设馆,金榜、程易畴、张惠言诸人环坐听讲,竟酿出阳湖一派。张惠言作文,如春水初涨,自有一番活泼气象,与桐城家法稍异其趣。文章之道,本如大河流淌,支派纵横,终归沧海。

    其余诸子,如吴德旋传文岭南,使桐城种子播于瘴疠之地;梅曾亮授徒杨绍和,薪火不绝。至于袁枚、孙星衍辈,虽不属桐城嫡系,然骈文妙手,与孔广森并称八家,亦文章之巨擘也。

    桐城派文章,初如童子描红,一笔不敢逾矩;中如壮夫扛鼎,气力充沛;末如老僧补衲,针脚细密。其兴也勃焉,其衰也渐焉。及至晚清,世变日亟,白话兴而文言废,桐城遗响,终成绝调。

    今人观桐城诸家文集,但见纸墨黯旧,虫蛀斑斑。那些曾经鲜活的思想、精严的义法、铿锵的音节,都化作图书馆架上的尘灰。偶尔有研究生为写论文,抽阅一册,指爪所及,扬起细小的尘埃,在阳光下飞舞片刻,复归沉寂。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桐城一脉,盛衰二百余年,恰似老树著花,初时绚烂,终归凋零。然凋零处,又有新芽萌蘖,此文学所以不朽也。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