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3700532953丸
![]()
人价值认同和精神困惑
桐城大概率是没有多少人自称自己为“枞阳人”,因为现实生活中这种必要性不多。
而枞阳人,尤其是在外地的枞阳人就不一样了。为了便于交流,时常自称为“桐城人”。这其实是一种很正常,很合理的说法。这里的“桐城”是文化概念。同样,有时候又自称为“安庆人”。这里的安庆还是文化概念,大致和现在讲的皖江文化相对等;甚至在特定的条件下,说的就是“黄梅戏文化圈”。
其实,以前的安庆城才有多大?安庆最主要的是,它是辖区内八县经济文化交流汇集中心。其中,历史上枞阳人占了很多人大一部分比重。安庆的许多地标性建筑和地段,也在叙述承载着这段历史。比如:枞阳门、振风塔、吴越街、钱牌楼等。枞阳是安庆最重要的粮食来源之地,所以,安庆特地把东门命名为“枞阳门”。一旦枞阳失守,也就意味着安庆彻底失去了粮食来源。这一点,在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中,反映的最为明显。
还有黄梅戏中主要组成成分“枞阳吹腔”,随着徽班进京,现在已经被全国五十多个剧种所引用。
和有一些文化知识的人,可以聊一聊“桐城文化”;即使是和没有什么文化的人,也可以用黄梅戏作为共同的话题。这应该是枞阳和桐城两地人共同独特的优势吧!前提是你必须多少还是要多懂一点。
有一次在火车上和一位农村大嫂,聊黄梅戏,聊严凤英大师,居然也能聊一个多小时。现在想想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所以,还是应该用文化认同来取代狭隘的地方主义。
只是,现在枞阳又划归铜陵了。对于我这种上了年纪的人来讲,文化一下又成了无舵之舟,一时半会又很难找到方向了。
这也是一些和我一样的枞阳人现实生活中的精神困惑和深深的无奈吧!